香港癌症基金會提供醫療援助及生育力保存支援服務計劃,專為對指定醫療服務有急切需要的合資格人士提供經濟支援。同時亦會為患者及其家人提供專業的癌症資訊及全面支援。
當患上癌症定然感覺徬徨,而且癌症治療往往會增加患者的經濟壓力,不少癌症患者更為家庭的經濟支柱,很多時因病情嚴重或治療的副作用需要被迫暫停工作,嚴重影響家庭的財務狀況。緊急援助金計劃專為有需要的合資格人士提供短期緊急經濟援助,幫助他們解決燃眉之急。
香港癌症基金會婦女服務中心針對女性癌症患者的需要,為乳癌或婦科癌患者及其家人提供度身設計的專業服務,讓他們能安穩走過抗癌路。了解更多。
「均衡飲食」是減低患癌風險的基本條件,可以按照「健康飲食金字塔」的原則飲食,以穀物類為主、多進食蔬菜及水果及適量的肉類,以攝取足夠的營養素及抗氧化物,增強我們的免疫系統,從而長遠減低癌症風險。了解更多
從治療到康復的各階段,身體可能有不同的需要,以下是一些建議: 治療期間 ✔若食慾不振,以少吃多餐代替每日三大餐。 ✔如果你的體重不斷下降,應吃高蛋白、高熱量的食物及營養補充劑。最好諮詢你的主診醫生或註冊營養師,作出合適的飲食建議。 ✔如果可能,做一些溫和的運動,有助改善食慾、幫助消化和預防便秘。
一般來說,癌症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食慾及營養吸收方面會較常人差,要注意如何攝取熱量以增加體力,同時需要增加蛋白質的吸收,幫助身體復原。高熱量食物包括碳水化合物如粉、麵、飯,高蛋白質食物如雞蛋、魚類、豆類,有需要可考慮服用各種補充熱量及蛋白質的營養補充劑。均衡飲食對癌症患者很重要,而不論中西醫均有戒口的建議。
罹癌時,父母如何向孩子坦白病情,幫助孩子面對?怎樣與不同年齡層孩子講解癌症?香港癌症基金會,為癌症家庭提供免費心理輔導及支援服務。了解更多。
治療期間及治療後身體復原需要時間,而治療有機會引起副作用,反應因人而異,有些人只有很少的副作用,有些人則較多。常見的副作用包括食慾不振、口乾、嘔吐等,均可透過飲食改善。即睇以下應對癌症治療副作用的飲食須知。
走路平衡變差甚至突然跌倒,可能是腦腫瘤的先兆!腦腫瘤在成年人身上並不是十分常見的癌症,但卻是第二常見的兒童癌症,每年約有20宗新症個案*。一起了解腦腫瘤的成因及症狀,及早察覺,及時醫治。
身體檢查時,很多時會進行胸部X光檢查(即俗稱「照肺」),透過X光片觀察是否有陰影或異常。若有相關發現亦無須過於緊張,胸部X光檢查只是初步檢驗,並未能完全反映肺部狀況,更未能確定是否患上肺癌。醫生會根據你的情況決定是否需要接受以下的進一步檢驗。
目前為止,雖然醫學界對子宮體癌的成因仍未能完全了解,但我們知道某些因素會增加患上子宮體癌的風險。早期的子宮體癌症狀不明顯,患者容易誤以為是月經紊亂,往往未能及時求醫確診,錯過治療先機。
肺癌自 2012 年以來再次超越大腸癌成為香港最常見癌症,新症個案按年增加 6.2% 至 5,575 宗,同時更連續多年成為香港最致命癌症。按男女分類,男性患上肺癌的人數較多,為香港男性最常見癌症,女性則是第三位。每20位男性便有一位於一生中有機會患肺癌,而女性則是每35位便有一位。
進行婦科檢查時,如子宮頸切片發現有癌細胞,醫生一般會接著檢查周邊組織,了解附近是否有細胞受影響,並根據檢查結果為你的腫瘤界定癌症期數。腫瘤期數可作為計劃治療的一個參考指標,從而決定治療方案。了解更多。
近年胰臟癌新症個案顯著增加,躍升成為本港第十一位常見癌症,同時是全港致命癌症第五位*。由於胰臟深藏於體內,腫瘤位置隱蔽, 一般難以發現,故此大部分患者於確診時已屆晚期,普遍存活率為3至 6個月,不過也有患者能生存超過五年。
有些癌症患者認為,殺死癌細胞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把癌細胞「餓死」,實行極端斷食法,意圖讓癌細胞吸收不到任何營養而死亡。這絶對是錯誤的概念,只會讓患者變得虛弱,沒有足夠的體力戰勝癌症。
如懷疑患上大腸癌,醫生有機會為你進行一系列的檢查。先進行初步檢驗, 包括直腸指檢, 驗血, 內窺鏡檢查等檢查。如有需要, 會作進一步檢驗。了解更多。
人人也試過流鼻血,但原來這是鼻咽癌常見的症狀之一。鼻咽癌位列本港男性第七大常見癌症,每88位男性當中會有一位有機會患鼻咽癌*^。多數發病者為長者,但年輕患者亦不罕見,所以切勿以為年紀尚輕便掉以輕心,耽誤診治。
前列腺癌為前列腺的惡性腫瘤,位列本港男性第三大常見癌症,每24位男性當中會有一位有機會患前列腺癌*^。2019年,本港共有2,532宗新確診個案*,按年上升14.9% ,在 65-74 歲的年長人士中,前列腺癌更超越肺癌及大腸癌成為男性最常見的癌症。
若不幸患上乳癌,及早發現及診治,可增加痊愈的機會。醫生建議20歲以上的女性每月定期進行自我乳房檢查,未停經者應在月經開始後第7至10天進行,停經者則應在每月同一日進行。
大腸內的瘜肉 (Polyp)有不同種類,其中只有腺瘤性瘜肉是癌前病變。此類有機會發展成大腸癌的瘜肉長於結腸黏膜上,呈粒狀。縱使這類瘜肉一般無害,如未能在病變前以大腸鏡檢查及時切除,或會轉化為惡性腫瘤,即可能變成大腸癌。
大腸癌是本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 2020年公佈的數字,2018年錄得5,634宗新症個案,10年間個案累積升幅近3成。
由於部分肝癌源自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往往因此被削弱,以致身體狀況未能承受一般癌症的常用療法,所以醫生多會使用特別的療法醫治肝癌。除手術切除、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外,近年發展迅速的免疫治療也是不少患者的選擇。
喉癌多數在聲帶發病。病發初期通常聲音變得沙啞,這是喉癌最主要和最常見的初期症狀,因為即使是一粒細小的腫瘤也能造成兩條聲帶無法會合和震動。
非霍奇金淋巴瘤為本港最常見的十大癌症之一*。針對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療,醫生通常會按腫瘤增生的速度和擴散程度來設計治療方案,並主要以化療及免疫治療為主。
開始化學治療後,噁心作嘔是常見的副作用。除了可服用醫生處方的藥物治理外,也可在起居生活以及飲食習慣上稍作調整,多管齊下改善情況。教你10個減少噁心小貼士。
大部分婦科癌症的治療均需要切除子宮。如患者年紀較輕,尚於生育時期,加上癌患屬早期,醫生在審慎考慮患者的情況及生育需要後,會考慮採取較保守的療法,為患者保留子宮,待患者生育後再跟進治療。
卵巢囊腫於生育年齡的女士十分常見。當卵巢內出現滿載液體的囊腫,這便是卵巢囊腫。這些水瘤多是排卵的卵泡,約一至兩個月便會自然消失。卵巢囊腫可能全無症狀,一般在恆常婦科檢查或超聲波掃描時會被發現。
大部分的子宮頸癌是由人類乳頭瘤病毒 (簡稱HPV) 所引起。世界上有超過100種HPV病毒 ,當中有約40種與生殖器官感染有關,但並非所有HPV病毒也會引起子宮頸癌。
子宮體癌近九成來自子宮內膜,故又稱子宮內膜癌 (endometrial cancer)。大部分的子宮體癌源於體內過多的雌性荷爾蒙所致,當中肥胖是其中一個主要風險因素。
惡性腫瘤俗稱「癌」(Cancer)。惡性腫瘤由癌細胞所組成,具擴散能力,必須治療,否則會破壞周圍的正常組織,繼而經血液或淋巴系統入侵其他器官,在該處形成「繼發性」(Secondary)或 「轉移性」(Metastasis)腫瘤。
屬非黑色素瘤的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大都可以治愈。最常用的治療方法是以手術切除,有時候兼用其他治療以增強療效。至於選用何種療法,則取決於癌腫的部位、大小,以及有否擴散。了解更多…
手術切除是治療肝癌最理想的做法。如患者情況不適合進行切除手術,醫生一般會使用局部治療,務求儘量保留並避免影響肝臟健全的部分…了解更多
乳癌是香港婦女最常見的癌症*。乳癌是出現在乳房組織內的惡性腫瘤,成因暫時成疑,但年紀愈大、直系親屬曾患乳癌、乳癌康復者、及不良生活習慣,如過量飲酒及缺少運動,均會增加患上乳癌的風險。
很多時會聽到有不少朋友對放射治療在治療乳癌上抱有疑問,其實放射治療是利用X光射線殺死癌細胞,通常用於乳癌外科手術之後;但有時也用於手術之前,甚至代替手術。
諮詢熱線
電話: (852) 3656 0800
捐款熱線
一般捐款電話:(852) 3667 6333
每月捐款電話:(852) 3667 6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