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是本港十大常見癌症之一,雖然大腸癌的成因至今仍眾說紛紜,但多數大腸癌案例與患者的生活習慣有關,例如攝取過量的動物性脂肪、蛋白質、少吃植物纖維的食物、肥胖、缺乏運動等,都會增加患上大腸癌的風險。

 

大腸是如何運作的?

●  腸分為兩個部分—小腸和大腸,大部份的腸癌發生在大腸,也就是結腸和直腸的部位。

●  當我們進食時,食物沿著食道通往胃部而進入小腸,在小腸進行消化過程,攝取身體必需的營養。

●  消化後的食物,再進入大腸,並由大腸吸收水分。剩餘的廢物,便是糞便。糞便會留在直腸,直至大腸蠕動,將其排出體外。

 

當惡性腫瘤生長在腸道內,大腸壁便會收窄,糞便亦會因此而持續變得幼小和稀爛。此外,若糞便的表面上留有血跡,甚至附有黏液,這些特徵同樣是患有大腸癌的重要症狀。

 

早期大腸癌的症狀難以察覺,到末期才會出現較為明顯的病症。視乎腫瘤的位置、大小和擴散程度等因素,大腸癌的醫治方式亦會有所變化。

 

當你的排便習慣突然改變持續超過兩星期,或察覺大便的形狀與表面出現異常的情況時,便應該及早求醫,並尋求專業的大腸癌支援服務。

 

如欲了解更多,歡迎瀏覽關注大腸癌教育運動網站。按此收看「關注大腸癌」教育活動宣傳短片。

 

成因和症狀

甚麼引致大腸癌?

大腸癌和我們的飲食習慣有關,高動物性脂肪、高蛋白質和低纖維的飲食習慣有可能增加患腸癌的危險。 此外,肥胖、缺乏運動、吸煙、飲酒也可能增加風險。

 

家族中有人患過腸癌,直系家族成員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便會較高。 如果年齡在45歲以下的父母親或兄弟姊妹得了大腸癌,或者同一家族中有幾個人患有大腸癌,得大腸癌的風險都會增加。 

 

大腸癌在香港普遍嗎?

按此瀏覽最新癌症統計資料

 

大腸癌的症狀

假若出現以下症狀,便代表大腸可能出現了問題,而早期的大腸癌更可以是無明顯症狀。

  • 糞便帶血(鮮紅或深黑色)或附有黏液
  • 大便習慣改變持續超過兩星期(例如間歇性便秘或腹瀉,糞便幼如鉛筆,排便後仍想再大解。)
  • 持續腹部不適(腹脹和絞痛)
  • 體重下降而無明顯原因

 

如何診斷

初步的檢驗

  • 直腸指檢
  • 大便隱血測試
  • 大腸鏡檢查
  • 大腸鋇劑灌腸造影(Barium enema)

按此了解更多有關初步檢驗詳情。

 

進一步的檢驗
這些檢驗是為了尋找可能已經擴散的癌腫,通常是在切除腸癌的手術之前進行。常用的檢驗如下:

  • 肝功能測試
  • 胸部X
  • 電腦掃描 (CT scan)

 

按此了解更多有關進一步檢驗詳情。

 

  • 超聲波掃描 (Ultrasound scan)
  • 磁力共振掃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由於磁場極強,接受MRI前須移除隨身的金屬物品。如體內裝有心臟起搏器、心臟監測器、金屬支架等,可能不宜採用MRI,請預先通知醫護人員有關情況。

 

按此了解更多有關檢查詳情。

 

治療方法

治療大腸癌有幾種不同的方法:

  • 外科手術
  • 化學治療
  • 放射治療
 
按此了解更多有關各種治療詳情。
 

諮詢熱線
電話: (852) 3656 0800                                                                            

 

捐款熱線
一般捐款電話:(852) 3667 6333
每月捐款電話:(852) 3667 6332                                                                            

  1. 問題或意見:請到您的意見與我們聯絡
  2. 捐款查詢:[email protected]
  3. 傳媒查詢:[email protected] 
  4. 籌款活動查詢:請見支持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