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是少數可以預防的癌症,9成以上的大腸癌由腸道瘜肉演變而成,需時約10 – 15年時間,只要及時發現並切除,便可避免演變成癌。及早發現,生機再現,大腸癌五年相對存活率第一期超過九成半,第四期卻跌至不足一成。癌症基金會呼籲大眾要培養健康生活模式,控制體重,正常人士50歲起應把握機會進行大腸篩查。
大腸瘜肉是指大腸內壁增生的異常組織,通常屬良性而沒有任何症狀。瘜肉有不同種類,其中有一些瘜肉尤其是腺瘤性瘜肉是癌前病變,並有機會慢慢演變成侵略性的大腸癌。只要能把握時間及早發現,進行大腸鏡時把瘜肉切除,便可有效化解大腸癌危機。
過去十年,港人患上大腸癌的數目由2012年的4,563宗升至2021年的5,899宗,急增近30%,而現時大腸癌分別是本港常見及致命癌症第二位^。
發病期數是影響大腸癌存活率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從大腸癌患者五年相對存活率可看到,第一期高達95.7%、第二期為87.3%、第三期下降至 68.7%、第四期則斷崖式跌至 9.3%*,不過只有約一成的患者能在第一期被發現,逾半患者確診時已屬第三或四期,表示癌細胞已擴散至鄰近淋巴結或進一步轉移至身體其他部位^。
香港常見的大腸癌篩查方法包括大腸鏡檢查和大便隱血測試。大腸鏡檢查通過插入柔軟的內視鏡檢查大腸內壁,若過程中發現瘜肉便可一併切除;大便隱血測試是檢測大便中的隱血,政府現時推行的大腸癌篩查計劃的參加者首先便是進行隱血測試,若結果為陽性,一般會轉介進行大腸鏡作跟進檢查。50歲以上一般風險無症狀人士,建議每年進行大便隱血測試或每十年進行大腸鏡檢查。
現時坊間還有其他非入侵性篩查,如多靶點糞便基因測試 (FIT-DNA),可按個人意願和需要,向醫生查詢最適合自己的檢查方法。
除了適時定期進行檢查,有研究指健康生活模式可降48%大腸癌風險#,應均衡飲食,多菜少肉,每天最少五份蔬果。與體重正常人士相比,肥胖增大腸癌風險31%#,而有俗稱大肚腩的中央肥胖患大腸癌風險更高出42%#,建議要保持健康體重,體重指數BMI應介乎18.5-22.9之間,而男士腰圍應少於90厘米,女士則少於80厘米。每星期最少進行150-300分鐘中等强度(如急步行)的帶氧體能活動,還要避免飲酒和遠離香煙。早期大腸癌可以無任何症狀,如沒有明顯原因而出現大便帶血或黏液、持續腹部不適或體重下降等,應儘快求診以作進一步檢查。
為了提升市民對大腸癌關注和預防意識,香港癌症基金會近日舉辦了「關注大腸癌」教育活動,大眾可瀏覽活動網站了解更詳盡大腸癌資訊 。
專科醫生拍攝短片,教大家辨清大腸癌篩查方法:大便穩血測試、大腸鏡、乙狀結腸鏡、多靶點糞便基因測試同大腸癌癌症指數,仲會講解大腸癌風險因素同症狀成因,即睇片了解更多。
香港癌症基金會以「抗癌路上不孤單」為服務宗旨,為受癌症影響人士提供免費的專業癌症支援服務,於社區設有四間服務中心,並於公立醫院設有癌症病人資源中心。香港平均每天新增約105位癌症患者,請加入「癌症基金會之友」月捐計劃,一起改寫生命。
資料來源:
^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23(2021數據)
*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公佈的首份本港大腸癌分期存活率彙報
# 衛生署非傳染病直擊 2024年3月
諮詢熱線
電話: (852) 3656 0800
捐款熱線
一般捐款電話:(852) 3667 6333
每月捐款電話:(852) 3667 6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