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應塗上多少分量的防曬產品?
塗上足夠的防曬產品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而言,成人身體的每個部分,例如面部、頸部或耳朵,肩膀、手臂及腳部,均各需使用約5毫升(大約等同一茶匙的分量)的防曬產品,而全身約需總共用上35毫升的防曬產品。至於小朋友,每個部位則大約需使用半個茶匙的防曬產品分量。
多久便要再次補塗防曬用品?
根據澳洲防癌協會建議,每兩小時便應補塗防曬產品,進行水上活動或大量排汗的活動時,更應頻密地補塗。
防曬用品上的SPF到底是甚麼?
防曬系數SPF的全寫為Sun Protection Factor,用作量度防曬產品的防護紫外線B的能力,屬於標準化的測試,需經過實驗室定出的一套程式。SPF與延長被紫外線B曬傷有關,如SPF15的防曬乳,在10分鐘出現明顯曬傷的情況會延長至150分鐘才出現。
SPF 30度或以上的防曬產品是否足夠?
適當使用SPF 30至50的防曬產品,已可阻隔約97%至98%的UVB。雖然市面有標榜防曬指數高達SPF 100的防曬產品,但其實亦只可阻檔99%的UVB,效能幾乎和前者沒大分別,相反皮膚科專家卻指出,SPF度數過高或會阻塞毛孔,故市民應小心選擇。
怎樣才能知道我的防曬產品可以對抗紫外線A呢?
有關紫外線A 的防護,現時國際仍未有統一標準,在亞洲區普遍以PA值來表示。 要確定防曬產品能否阻隔UVA,應參閱產品上的標籤。看看當中有否顯示可阻隔UVA/UVB的字句,此外「PA+」代表防曬功能頗佳,而「PA++」及「PA+++」則分別代表良好和非常理想。
假如我使用防曬產品,就能得到完全的保護?
不一定!市面上並沒有一種完全能確保你免受紫外線傷害的防曬產品。防曬產品在你的皮膚上形成一層過濾,但仍有少量紫外光能滲透入肌膚,因此仍然有機會被曬傷。若你屬於敏感性皮膚或長時間處於陽光下,被曬傷的機會則更大。除了塗上適量的防曬產品外,另外亦要戴帽、穿上長袖外套及戴上太陽眼鏡作保護。
烏雲滿佈的日子就完全不用防曬?
其實即使是陰天,太陽內的紫外線仍然存在於我們的四周。天空中的雲層反而有機會將紫外線反射到地面,引致更大的傷害。
為甚麼要特別關注嬰兒及小朋友的防曬問題?
有研究指出,約8成紫外線對皮膚帶來的損害,都是於18歲之前已經發生,故嬰兒及小朋友,亦要做足防曬措施。而孩童的幼嫩肌膚最易受陽光損害,陽光對兒童造成的威脅特別大,長期曝曬於陽光下而導致曬傷,會成為日後皮膚製造黑色素以及演變成為皮膚癌的主要因素。從小培養兒童的防曬意識,並鼓勵他們採取安全防曬措施,最為重要。家長及長輩亦應以身作則,關注陽光可能對皮膚造成的傷害,並應該讓嬰孩遠離陽光。
假如我的皮膚曬傷、脫皮並轉得黝黑,是否代表我已患上皮膚癌?
太陽會破壞皮膚細胞的基因,若出現曬傷、脫皮便是皮膚受損的主要症狀,皮膚不但會出現細紋,歲月痕跡亦會漸漸呈現。若然持續被曝曬,皮膚細胞內的去氧核醣核酸(DNA)便會受損,日積月累之下便會導致皮膚癌。
天氣越熱是否代表紫外線越強?
並非如此,因為陽光不是透過熱力而損害皮膚。紫外線指數通常於中午時份,亦即日光最猛的時候至為強烈。但每日氣溫最高的時間通常是在下午時分,當地球表面儲夠太陽熱力之後出現,可見兩者並無關聯。太陽熱力散射出來的為紅外線(Infra-red ray)而非紫外線(UVR)。儘管是在涼快的日子,也有可能被陽光所灼傷。
使用太陽燈或室內日曬,比直接接受太陽照射更安全?
No. Solariums deliver UV rays that harm the skin, just like they would if you expose your skin to the sun. By using solariums, you are not only damaging your skin and causing premature ageing, but greatly increasing your risk of developing skin cancer. Hong Kong Cancer Fund advises against the use of solariums.